系统安全

amber 4年前 2,854次点击 来自 架构

  • 身份鉴别
  1.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2.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3.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4.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5.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6.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且身份鉴别信息至少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7. 应设置鉴别警示信息,描述未授权访问可能导致的后果。

  • 安全标记
  1. 应对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敏感标记。
  • 访问控制
  1.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2. 应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3.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4.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5. 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6. 应依据安全策略和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的敏感标记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记录和字段级。

  • 可信路径
  1. 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时、在用户对系统进行访问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 安全审计
  1.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2.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3.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4.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剩余信息保护
  1. 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2. 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 入侵防范
  1.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2.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3. 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 恶意代码防范
  1.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 资源控制
  1.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2.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3.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4. 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5. 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目前暂无回复

致力于搭建一个分享发现好玩东西的社区京ICP备15052899号-3

本站总访问量 | 本文总阅读量 | 本站总访客数